“红泥山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维基霹雳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→‎经济
第41行: 第41行:
  
 
==事件==
 
==事件==
===红泥山辐射事件===
+
===红泥山反辐射抗毒事件===

2011年3月9日 (三) 08:23的版本

红泥山

由于和比较著名的太平区Bukit Merah(以水上乐园闻名)同名,所以村民一般都特别注明怡保万里望拿乞以作区别。据说较早时村子附近有一座红土小丘,故被命名为红泥山。村子村子有两个入口,村民称之为“大闸”和“细闸”(方言:即小闸)。早年属于拿乞地区,目前隶属怡保市议会管辖。

地方

只有几个地区有特殊命名,即“泥油塘”和“沙屎芭”(方言音译)。“泥油塘”一般指红泥山巴刹向北斜坡以后的地区。而沙屎芭是红泥山华小对面的地区。另外,还有一个和新村面积相若的矿湖,景色额为优美。

历史和背景

一般认为是在紧急状态法令下成立的村子,村民自周边地区迁入。由于处于近打谷矿产地,所以大部分为矿工,少数务农,割胶等。据说不少上年纪的妇女曾有洗硫琅的经验。

经济

经历八十年代锡价大跌,村民已不再以采矿、洗硫琅为生(仍有少数工厂在与新村毗邻的矿湖采矿)。取而代之的是手工鞋业的蓬勃发展,早年在外(吉隆坡、新加坡)学成制鞋手艺归来的村民在村内开设鞋厂(实为住家式工厂),在辉煌时期相信曾有百家鞋厂。村内的鞋业是以中等、中下价位的女装鞋为主,一般销售到海外,而且品质属优良,在海外有口皆碑。但随着中国鞋的入口和成本的提高,不少鞋厂都相继关闭。由于村民的学识普遍提高,不少人投身各界、创业或成为打工一族等等,传统制鞋业亦逐渐式微。另外,仍有少数村民割胶,务农为生。

人口

华人占超过95%以上,客家人和广东人为主,有部分福建人和潮州人。也有几户印度人,而马来人一般居住在警察局的宿舍。近年来亦有不少在村子附近工厂工作的外劳在村里租房子。由于村里有千余间屋子,所以在鼎盛时期应该有超过万人居住此地。近十多年有不少人迁往万里望和其他较理想的地方,造成人口下降(人口也开始老化)。

语言

广东话(广府话)和客家话(惠阳口音)为主要交际语言,华语一般也能通行。

习俗文化

早年村人在重要日子会前往位于拿乞镇区的神庙看“大戏”(方言,即粤剧)。先人去世后传统上华人会葬在位于拿乞的广东义山,也有部分人选择其他地区(如怡保三宝洞等)。其中当地华人葬礼有“买水”的仪式,即到红泥山巴刹公众水龙头装水,以为往生者梳洗。而近年来各政党竞相在华人节庆主办一些晚会(如中秋晚会),以博取村民支持。另外,村子两个入口附近各有一个刻有”泰山石敢当”石碑,以守护村子。

地方小吃

比较集中在红泥山巴刹(也有一些在巴刹以外的茶室),其中有“料粉”(面食加各种酿料)、云吞面、猪肠粉、刀嫲切(方言,即板面)、经济饭、椰浆饭等等,咖喱粉等等。饮料有“杂雪”(即八宝冰)、kopi雪(咖啡冰)、文头浪等等。小吃有炸番薯、炸香蕉、虾饼、糯米饭、包点等等。

基础设施

  • 红泥山华小 (在鼎盛时期有超过数千名学生,因搬迁和升中学问题造成学生持续减少;最近在建四层教室(已竣工)和重建礼堂)
  • 警察局
  • 青年会馆(一般称为青年会,内有一所幼儿园)
  • 大众会堂(一般称为大会堂)
  • 红泥山巴刹(有熟食中心、市集和杂货店)
  • 东安会馆
  • 红泥山华小校友会
  • 红泥山信义幼稚园(由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幼儿园)
  • 神庙
  • 互助社
  • 行动党红泥山支部
  • 国阵马华红泥山区支部

政治

目前红泥山新村属于华都牙也国会议席选区和万里望州议会选区。目前国会议员和州议员是来自民联(民主行动党),分别是冯宝君和林碧霞。

事件

红泥山反辐射抗毒事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