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怡保霹雳女中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
来自维基霹雳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(以内容'== 霹雳女子中学 == 霹雳女子中學- Sponsored by 梁燊南(Leong Sin Nam) == 历史相片 == Image:霹雳女子中学.jpg Category:学校[[Category:...'创建新页面)
 
 
第1行: 第1行:
 
== 霹雳女子中学 ==
 
== 霹雳女子中学 ==
 +
旧名[[霹雳女子中学]]
 +
霹雳女子中學是赞助梁燊南(Leong Sin Nam)
  
  
霹雳女子中學- Sponsored by 梁燊南(Leong Sin Nam)
 
  
 +
== 历史 ==
 +
<br />
 +
 +
霹雳怡保育才在勃兴上升期的历史中,有一个横向开枝散叶的蔓延发展,所谓己达达人,取诸社会、用诸社会,这是办校价值观。
 +
 +
1930年代,育才设立夜校(见郑良树:《马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册,401 页)。夜校在这个时期蔚为风气,为职业青年、贫困青年提供识字教育和灌输中华传统文化,培养了不少社会运动的优秀干部与栋梁。
 +
 +
其二,在怡保周围设立分校,一是战前应居民要求,在务边路开分校,校址今在昆仑喇叭一带;二是战后在铁船路的分校。其三、支援其他华文学校的开办与发展,如在1914年,育才校长曾介民同时兼任中华女校校长,中华女校是霹雳女中前身。学校董事重贴,更是常见之事。战后,育才毕业生在各地华校执教掌校的,比比皆是。
 +
 +
胡子春创霹雳女中
 +
 +
育才横向蔓延最为人乐道的是,与霹雳女中结为“兄妹学校”。两校情同手足,互相帮助,在风雨如晦的道路上,携手前进。
 +
 +
霹雳唯一一所女子学校霹雳女子中小学校,创办与育才同期,创办人同为胡子春。1897年,光绪帝颁《国是诏》,令出使各国的大臣,鼓励兴办侨学。新加坡总领事在1906年的报告,就有一段话说:“坝罗(即怡保)有女校一所,为闽商胡国廉倡办。吉隆坡商务公所,亦倡办尊孔学堂,明正开学”(《发展史一》,82页),但霹雳女中校史无此记载。
 +
 +
1960年出版的《霹雳女子中学30周年纪念特刊》,汇集了较多的女中史料。据温慧梅老师在《霹雳女子中学校史简述》一文记述,女中历史浮沉兴衰,数度低糜不振,比育才更为坎坷,情况更为复杂。
 +
 +
温慧梅说,女中前身为中华女校,“民国6 年春,即1914年(按:民历与公历年份矛盾),创办于怡保拿乞律一间三层楼建筑物(与育才发祥地‘万里望路口三间店’在同一街道)。首任校长为曾介民,教务主任古愤生。曾介民同时也是当时育才的校长,也许‘姻缘一线牵’,一开始两校就走在一起了。”
 +
 +
初设拿乞路三层楼
 +
 +
温慧梅指出,民国7 年(1918年),敦请姚德胜接过中华女校经费筹划的主要担子,委其公子姚燮庭直接办理,校址迁入同路(拿乞律)姚氏拥有的店铺上课,改名“俊修女校” (姚德胜又名俊修)。第二度两校走在一起,女中的前身迁到曾经是育才发祥地的同一条街道,而且同是姚德胜产业的“过客”。
 +
 +
俊修女校有了短暂的发展:添置教具,增聘教员,购置缝衣车,设家政班,学生300 余人,声名渐著。但好景不常,1921年姚德胜逝世,失去经费的支柱,俊修女校顿失依靠。校方计划到吉隆坡演剧筹款解困,可是社会舆论认为是“羞耻”的事,侨众哗然。校方只能裁员减薪,缩小规模,迁入“武冷街”(《简史》未说明地址)某屋上课,易名“新中华女校”,经济极度困乏。
 +
 +
陷入困境几经挽救
 +
 +
1922年,梁燊南(1925年育才董事长)自告奋勇,召开华侨大会,议决改组学校,并易名为“怡保女校”,借坝罗古庙“两旁余屋”为校舍。此时,“学潮澎湃,学校仍了无生气”。1923年,梁燊南、胡重益再度出面挽救,梁燊南自任总理(董事长)和校长。一面整顿校风校政,一面于古庙后加建8 间教室,聘林芳兰为校长,增办初中,易名为“霹雳女子中小学校”。
 +
 +
1934年,兰蔚矩任校长,学潮蜂起。1936年,从国内聘请林玮为校长,委廖碧英为训育主任,姚奋南为教务主任,中小学教师增至20余位,学生700 余名,中学部迁入“燊南园”(梁燊南产业,应当在怡保务边路;编委)上课。这时,霹雳女子中小学始脱颖而出,步入平稳发展的道路。
 +
 +
1934年,育才与女中合组“两校董事联席会议”与“两校经费维持委员会”,统筹经费与两校常年发展大计。而且,两校教员多有重叠,活动亦常联合办理。育才女中“兄妹学校”的关系,为育才和女中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此制度一直实行到战后,为单元主义教育政策横加干预,不但割裂了两校联合组织,连中小学董事会亦不得不分家,是殖民主义者“分而治之,各个突破”策略的结果,令人感叹不已。
  
 
== 历史相片 ==
 
== 历史相片 ==

2010年10月5日 (二) 11:45的最新版本

霹雳女子中学

旧名霹雳女子中学 霹雳女子中學是赞助梁燊南(Leong Sin Nam)


历史


霹雳怡保育才在勃兴上升期的历史中,有一个横向开枝散叶的蔓延发展,所谓己达达人,取诸社会、用诸社会,这是办校价值观。

1930年代,育才设立夜校(见郑良树:《马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册,401 页)。夜校在这个时期蔚为风气,为职业青年、贫困青年提供识字教育和灌输中华传统文化,培养了不少社会运动的优秀干部与栋梁。

其二,在怡保周围设立分校,一是战前应居民要求,在务边路开分校,校址今在昆仑喇叭一带;二是战后在铁船路的分校。其三、支援其他华文学校的开办与发展,如在1914年,育才校长曾介民同时兼任中华女校校长,中华女校是霹雳女中前身。学校董事重贴,更是常见之事。战后,育才毕业生在各地华校执教掌校的,比比皆是。

胡子春创霹雳女中

育才横向蔓延最为人乐道的是,与霹雳女中结为“兄妹学校”。两校情同手足,互相帮助,在风雨如晦的道路上,携手前进。

霹雳唯一一所女子学校霹雳女子中小学校,创办与育才同期,创办人同为胡子春。1897年,光绪帝颁《国是诏》,令出使各国的大臣,鼓励兴办侨学。新加坡总领事在1906年的报告,就有一段话说:“坝罗(即怡保)有女校一所,为闽商胡国廉倡办。吉隆坡商务公所,亦倡办尊孔学堂,明正开学”(《发展史一》,82页),但霹雳女中校史无此记载。

1960年出版的《霹雳女子中学30周年纪念特刊》,汇集了较多的女中史料。据温慧梅老师在《霹雳女子中学校史简述》一文记述,女中历史浮沉兴衰,数度低糜不振,比育才更为坎坷,情况更为复杂。

温慧梅说,女中前身为中华女校,“民国6 年春,即1914年(按:民历与公历年份矛盾),创办于怡保拿乞律一间三层楼建筑物(与育才发祥地‘万里望路口三间店’在同一街道)。首任校长为曾介民,教务主任古愤生。曾介民同时也是当时育才的校长,也许‘姻缘一线牵’,一开始两校就走在一起了。”

初设拿乞路三层楼

温慧梅指出,民国7 年(1918年),敦请姚德胜接过中华女校经费筹划的主要担子,委其公子姚燮庭直接办理,校址迁入同路(拿乞律)姚氏拥有的店铺上课,改名“俊修女校” (姚德胜又名俊修)。第二度两校走在一起,女中的前身迁到曾经是育才发祥地的同一条街道,而且同是姚德胜产业的“过客”。

俊修女校有了短暂的发展:添置教具,增聘教员,购置缝衣车,设家政班,学生300 余人,声名渐著。但好景不常,1921年姚德胜逝世,失去经费的支柱,俊修女校顿失依靠。校方计划到吉隆坡演剧筹款解困,可是社会舆论认为是“羞耻”的事,侨众哗然。校方只能裁员减薪,缩小规模,迁入“武冷街”(《简史》未说明地址)某屋上课,易名“新中华女校”,经济极度困乏。

陷入困境几经挽救

1922年,梁燊南(1925年育才董事长)自告奋勇,召开华侨大会,议决改组学校,并易名为“怡保女校”,借坝罗古庙“两旁余屋”为校舍。此时,“学潮澎湃,学校仍了无生气”。1923年,梁燊南、胡重益再度出面挽救,梁燊南自任总理(董事长)和校长。一面整顿校风校政,一面于古庙后加建8 间教室,聘林芳兰为校长,增办初中,易名为“霹雳女子中小学校”。

1934年,兰蔚矩任校长,学潮蜂起。1936年,从国内聘请林玮为校长,委廖碧英为训育主任,姚奋南为教务主任,中小学教师增至20余位,学生700 余名,中学部迁入“燊南园”(梁燊南产业,应当在怡保务边路;编委)上课。这时,霹雳女子中小学始脱颖而出,步入平稳发展的道路。

1934年,育才与女中合组“两校董事联席会议”与“两校经费维持委员会”,统筹经费与两校常年发展大计。而且,两校教员多有重叠,活动亦常联合办理。育才女中“兄妹学校”的关系,为育才和女中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此制度一直实行到战后,为单元主义教育政策横加干预,不但割裂了两校联合组织,连中小学董事会亦不得不分家,是殖民主义者“分而治之,各个突破”策略的结果,令人感叹不已。

历史相片

霹雳女子中学.jpg